东营:打好湿地牌 做好水文章

2020-05-17 09:26: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17日讯 东营位于黄河尾闾,有着广阔而丰富的湿地资源。近年来,东营市立足原生态,做好“水文章”。推进实施81个湿地城市建设项目,瞄准全域治水、湿地润城,走一条治水、活水、亲水之路,把湿地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独特风貌,让高颜值的湿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

  纵横交织的水网、浩瀚无垠的植被、万鸟翔集的壮美、长河与大海的博弈......一张灵动的巨幅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治水:让城市变成 “吸水海绵”

  “原来的东一路水系排水不畅,需要拆掉4座过水能力低的小桥,新建2个16米宽的涵洞桥,过水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米提升至50平方米,过水能力提高了10倍。”作为工程建设的负责人之一,东营市市政处副处长李秀峰对整个中心城水系贯通工程非常熟悉。该工程覆盖了东营市自东二路以西、华山路以东,南北连接广利河及东营河这一区域,通过修整新开挖水系及现状水系,进行局部疏挖贯通,配套建设过路涵洞及其他建筑物等附属设施,实现河相通,水相连,满足这一片区数十个小区的排水需求。

  2019年,东营市围绕建设无内涝城市这一目标,进行46处中心城区积水点改造,实施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在应对“利奇马”台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东营市加快无内涝城市建设步伐,将中心城区33处积水点改造和67个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工程列为民生实事之一,并贯通11条水系,中心城内涝设防标准也提高到超50年一遇。通过截污治污、清淤疏通、新建系列排水设施等措施,充分利用城区河道、水系,畅通雨水排放流路,过多的降水将被钢筋铁骨打造的东营成功“吸”进肚子里,汇水入河海,周边的绿化也将为东营市民提供一个家门口湿地街头公园休闲的好去处。

  活水:“弹性”水系构建生态湿地

  走进城区东南部,天鹅湖蓄滞洪工程项目建设正在快马加鞭,数百台机械不停的挥臂掘土,吊车不停穿梭,施工人员撸起袖子加油干......

  “整个工程投资29.04亿元,根据规划,蓄滞洪区总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总蓄洪能力4000万立方,分为南部、北部两个蓄滞洪区。”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建设组组长周天奎介绍,当汛期降雨增多时,南北部蓄滞洪区可有效收储雨水,可实现雨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当遇到台风强降雨时,可根据天气预报,启动蓄滞洪区运行方案,对广利河、新广蒲河等进行分洪,有效解决中心城内涝问题,让水变得更富有“弹性”。

倒虹

  不仅如此,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还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调解区域气候,通过蓄滞洪区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优化中心城区域生态环境。“工程完成后,我们还将建设周边景观台、走廊、绿化带等旅游景观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城市旅游精品,打造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示范工程,带动文旅产业和周边经济发展,让百姓能够在家门口乐享美景、畅游湿地。”周天奎说。

  亲水: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沿东八路一路北行,绿草如茵环绕着方塘、湖泊,道路两侧随风飘荡的芦苇丛中,水鸟如织,野鸭、喜鹊、灰雁或自在觅食,或在空中翱翔,呈现出一副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长47公里,总建设面积3333.49公顷,主要对道路沿线湿地进行提升改造,美化城市窗口形象,打造对外城市名片。”东营市住建局副县级干部韩春刚说。47公里的湿地“绿丝带”与区域特色相融合,将原本高低不平的洼地打造成生态活力、空港迎宾、渔禾活化、自然生态4个湿地风貌区,蝶变成“奇、旷、野”特色各异的湿地美景,构建直通黄河口、连接中心城的东八路湿地风情带。

  如果说,东八路是打造对外名片,彰显城市特色。那么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则是打造市民湿地生态体验轴,构建城市“生态绿肺”。

  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自北二路至永馆路,全长12.8公里,是距离城区最近的湿地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重点考虑了市民参与性问题,林荫小路、荷花池畔的观赏区以及观景岛的规划建设,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湿地和谐共存的关系。

  不仅如此,德州路、东三路交叉口东南方向水系内原有四个孤立的小岛,建设过程中小岛被道路串联起来,将栽种火炬树、龙柏、连翘、榆树、杨树等树种,做到“四季常绿”。“未来完工后,将保留一条进岛小路方便市民观赏,同时保留部分岛屿,减少人为干预,构建适宜水鸟生存的栖息地,修复鸟类觅食生存环境、营造百鸟翔鸣的城市风光。”韩春刚说。

责任编辑:陈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