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今朝——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的东营实践

2020-10-28 15:09:00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8日讯 回望历史,消除贫困、丰衣足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无论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期盼,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对“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渴盼与奋斗从未停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和方向,牢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宣示,我市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举措,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共抓扶贫,向贫困发起总攻,交上了一份高质量脱贫攻坚的答卷——

  2016年底,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2017年底,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和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2018年至2020年,向贫困发起持续巩固提升,确保全市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绩的取得并不轻松,每一串数字的背后,都倾注着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谋划、善作善成,也凝结着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汗水。贫困的帽子甩掉了,发展的势头强劲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希望之火也被点燃。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解开脱贫死结,找到致富门路,补齐发展短板,谱一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越赞歌

  走向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紧盯扶贫工作重点村,锁定“老病残”,聚焦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解开脱贫死结,找到致富门路,补齐发展短板,贫困村一年一个样,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全省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首批改造村庄之一——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院墙上图画古色古香,平坦整洁的道路通到了家门口,住在这里,村民们的心踏实了,干劲鼓起来了,向着新生活再进发。“村里距离黄河最近的一户只有200米,以前下大雨晚上不敢睡觉,生怕把村台冲塌、房屋冲倒。”村民高新民说,“现在好了,我们的大村台稳稳扎根黄河滩上,再也不怕了。”

  高家村是典型的黄河滩区村,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堤坝阻隔等影响,“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曾是困住滩区百姓的魔咒,他们祖祖辈辈与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为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的总体部署,2018年启动了黄河滩区3个乡镇(街道)19个村的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其中,一期、二期工程12个村台在全省99个村台改造提升中实现率先批复、率先评审、率先立项、率先开工,走在全省前列,有效保障了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同高家村一样,我市6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43个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通过持续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集体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安居还要乐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市县两级不断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实施了总投资1.7个亿286个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完工见效。

  垦利区垦利街道荆岭村,村里贫困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是垦利8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各级帮扶单位为荆岭村摸骨把脉,规划了村级扶贫产业项目……在村内空闲荒地上建设的86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5万元;将扶贫资金入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扶贫资金稳定收益;建设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每年承包费2万元;购买酒店式公寓,签订15年出租协议,实现了村级扶贫产业项目的又一次飞跃……逐渐充盈的“钱袋子”坚定了荆岭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东营区六户镇东辛集村从建设光伏太阳能电站、培植莲藕种植产业入手,走出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新路。92KW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带来5至7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为贫困户发放2500元左右的分红;依托400亩水库及120亩池塘,建成东辛集村休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莲藕种植、龙虾套养和鱼类养殖,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种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模式,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产业支撑,也使这些村庄牢牢稳住了脱贫成效。

  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兜牢贫困人口脱贫底,脱贫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我市建立完善了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共抓扶贫,市委书记带头开展扶贫暗访,各级累计遍访脱贫任务比较重的乡镇50余次、扶贫工作重点村400余次,脱贫享受政策户5.8万余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我市定规划、添措施、补短板,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

  住上了新房子,女儿上学有补助,基本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险让生病不再愁,利津县汀罗镇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户于汝振说:“多亏有政府的帮助,现在这日子以前都不敢想。”

  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王曰军,女儿、妻子先后患病,年迈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腰疼病和风湿病,家庭状况几乎处于崩溃境地。在扶贫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王曰军种起了瓜果大棚,靠辛苦劳作改变了命运。这几年,他彻底摘掉了“贫困帽”,生活有了希望和奔头。

  广饶县李鹊镇赵庄村赵海军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再加上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压力曾让这个七尺男儿对生活失去信心。为了帮他们摆脱贫困,镇村帮扶干部为一家人办理了各种补贴和补助,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进行了危房改造,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必须亮出“金刚钻”、下足“真功夫”。在教育扶贫方面,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助学金、补贴6403人次、726.8276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940人次、346.95万元;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为71477人次代缴居民基本医保费2047.06万元,大病保险报销20236人次、1272.6177万元,医疗救助9136人次、1733.27万元,纳入门诊慢性病贫困人口5398人、报销医疗费用1960.49万元;扶贫特惠保险实现理赔10.07万人次、3429.56万元,大大降低了贫困户因病返贫风险;实施住房安全保障政策,累计投入资金1806.07万元(含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43.14万元),完成贫困户住房修缮改造3135户,全市贫困人口安全住房达到100%。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围绕“三标一率”,我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饮水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村民们高兴地说:“自来水接到家,再也不为吃水犯愁了。”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户户通达到100%,供水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们必须保持攻坚态势不减弱,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落细,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英明说。

  致富路更宽,乡亲们笑声多了、精神爽了、心气更足了,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扶贫、帮扶是动力之源,也是希望之火,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激励着大家奋发进取。几年来,脱贫攻坚经历了一个由上级“推”着走到主动往前“跑”的转变过程。随着增收门路逐渐拓宽,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在各自领域用勤劳双手创造着美好日子。乡亲们的笑声多了、精神爽了、心气更足了。

  胸下高位截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有30万元的债务,几年前,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的年轻人周永军曾一度陷入绝望。

  如今,有了政府的精准帮扶政策,再加上他克服各种困难学习养猪技术,周永军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养猪达人,成立了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发酵床养猪技术。虽然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但他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下一步准备合伙建一个养猪场,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让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更大范围推广。”

  河口区义和镇五一村被列为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近年来,村“两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整合上级帮扶资金政策以及实施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摘帽。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实施、一笔笔收入增加,村“两委”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

  在这片富有活力的热土上,这样的脱贫故事还有很多。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短短几年,人还是那些人,村还是那个村,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却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变样,解读其中奥秘,最重要的就是奋斗,要有一股同自身斗争、不向困难低头的精气神儿。

  进入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我市还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对纳入即时帮扶的人口,按脱贫享受政策管理,全部落实2020年扶贫特惠保险,安排扶贫帮扶责任人,并根据家庭情况、实际需求和致贫风险等,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因户因人开展精准帮扶救助,确保不致贫。2019年以来,全市一般农户因病因残因学等纳入即时帮扶212户525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起点上,全市人民信心满怀,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向着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向着高水平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发力!(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陈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