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营频道 > 公益 > 正文

捐赠光明|东营眼角膜捐献者刘玉梅背后的感人故事

2019-08-19 16:5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9日讯 在传统观念中,生老病死的话题总显得沉重。但有这样一批人,选择用捐献遗体器官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科学殿堂或是拯救他人生命的桥梁,无言地为社会作出最后的奉献。 

  家住东营东城府前小区的刘东海先生的爱人刘玉梅女士,因病于2019年7月27日凌晨去世。家人们悲痛欲绝,但仍坚持等待东营市红十字会安全采摘其眼角膜。刘东海夫妇是东营全市历年累计眼角膜捐献登记第289、290例,刘玉梅女士则是东营全市历年累计第36例眼角膜捐献者。 

  人死后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为了我国的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服务,也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人体器官捐献者虽然去世了,但其捐献的人体器官仍然存活,不但救治了移植者的生命,也使捐献者的生命获得另一种延续,器官捐献实现了受捐者和捐献者生命的共同延续,是人间大爱。 

  但好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难度很大,因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也要讲究全尸”的传统观念对我们影响太深。对此,刘东海先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人这一生,活着不给社会增加麻烦,故后能给病者一点希望,给社会留份温暖就足够了。 

  平静、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刘先生夫妇的人生历程。 

  早在上学时期,他们俩响应党的号召,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行列;工作时刘先生响应保家卫国的召唤,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立之年已是一企业车间主任的刘先生则因国企改革、改制,夫妇双双成为下岗职工。刚下岗时二人也曾迷茫、困惑、焦躁、烦恼过,但平静之后刘先生便默默地承受着各种负担和压力,随其内弟到江苏打工。后因其爱人得病需要照顾,又返回东营,靠做环卫工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在此期间,不论生活多艰难,他们从没有向亲人、组织、社会提出过任何要求和帮助。在其爱人手术住院的最困难时期,市总工会给他们送去了春节慰问金,这让他们至今都念念不忘、感动万分。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退伍军人,一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国企下岗夫妇,他们的亲人也大都是平民百姓:其女儿是一私人医院的护士,其弟弟妹妹都是胜利油田或地方企业职工,他们对亲人捐献角膜一事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且共同的心愿是:助病者重见光明,愿亲人眼睛永生。 

  佛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死后器官救助他人生命,符合佛教理念。 

  伟大诗人臧克家说:“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死后让自己的器官在他人身上延续,是这一诗句的最好诠释。 

  遗体器官捐献,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捐献者为了他人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奉献了自己,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里,让我们一起为刘玉梅女士这样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献上最诚挚的敬意!(通讯员 韩旭凤) 

责任编辑:杨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