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营频道 > 文化 > 正文

油气集输总厂:杨新镇的三件“制胜法宝”

2015-11-18 09:1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东营11月18日讯  (通讯员:李芳) 杨新镇,胜利油田油气集输总厂输油护卫一中队一名普通的巡线队员,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黑面汉子”,在十余年管道巡护的漫漫征程中,凭借着他的三件法宝,用他的执着和坚守,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守护着管线的安危。

  爱心——他把管线当成“文物”来爱护

  把全长50公里的管线当成文物来爱护,说出来您或许不信,可杨新镇确实是这样做的。

  2014年8月,中队配合油田技术检测中心,使用PCM管线检漏仪对25公里管线隐患定位定损41处,并对其中38处可疑点进行开挖排查。杨新镇主动请缨,担起了这份责任。

  八月的天气,闷热难挡,野外工作的人们恨不得丢掉一切不需要的负担以减轻热浪的包裹,而负责带路、指认管线的杨新镇却背上了一个大大的工具包。

  酷热的开挖现场,杨新镇紧盯着挖掘机的一举一动,在挖至离管线顶部大约半米的位置时,他叫停了挖掘机。拿起铁锹、跳进一米见方的土坑中,用力挖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豆大的汗珠象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流淌,汗水眯了眼睛,生疼,用手背擦擦,继续干,慢慢地管线隐隐显露了。周围的人们松了一口气,纷纷躲到玉米地里乘凉去了。

  而这时,杨新镇却更加紧张,只见他从随身的包中拿出了钢丝刷、粗纱纸等工具,蹲在坑底,光着膀子又干了起来。他先是用钢丝刷慢慢地蹭着管线上方的土,然后拿起粗纱纸打磨,动作极轻极轻,仿佛眼前的不是管线,而是远古的文物一般。

  周围的人们受不了他这样的细功夫,纷纷催促,可他仍不紧不慢,笑呵呵地说道“别急,一会儿就好了,这就象考古一样,越是靠近文物,活儿越要精细,它可经不起咱们一丁点儿的大意……”

  就在这天,东营创下了42度的高温记录;就在这天,杨新镇创下了一天喝掉八瓶矿泉水的记录;就在这天,他在现场度过了他40岁的生日……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他连续15天奔波在开挖现场,始终象爱护“文物”一样守护着他心爱的管线。

  诚信——以心换心,他与村民共护管线

  2014年全年,中队与13家沿线施工单位建立友好协作关系,提供各类信息30余次。

  “要讲诚信,与沿线单位交往更要以心换心,这样他们才能帮着咱一起护管线”说起与沿线单位的沟通,杨新镇深知,讲诚信是必胜法宝。

  记得那天是周末,也是八月十五的前一天,一大早,杨新镇便收拾妥当,准备带着老妈孩子逛街购物过中秋。可就在要出门的前一刻,电话铃响了。原来,说好只要开工就联系他的施工单位要在当天上午十点开工。看着满眼期待的母亲跟儿子,想着自己许下的诺言,他还是毅然给队长打电话联系车辆。当“车辆紧张、无法派车”这一理所当然可以不去的事实摆在他眼前时,他有些许的动摇,或许明天上班再去也来得及;或许让夜班队员去看看也行……一切只是或许,最终他还是踏上了去广饶的公交车,为的是那份承诺,为的是管线的安危。

  这些年,与管线周边的人打交道,杨新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年春节临近,他都会跟队干部一起给沿线村民家送福字、挂历。记得一次,他刚走进一村民家,便被热情得请进屋,“小杨,你们又来送福了,你看,这是去年的、这是前年的,联系电话我都背得滚瓜烂熟了……”热情的村民翻着墙上的挂历纸不住地说着,就象见着亲人一般。

  至今,临淄敬仲70多岁的徐大爷还时常念叨起他。“小杨啊,他可真是个好小伙,每隔几天他就会来我这儿转转,问问管线的情况,问问村里最近有没有陌生人来,还时不常地给我带着他发的劳保用品……”

  就是这样,杨新镇以心换心,用诚信换来了沿线单位及村民的支持,为管线的安全上了双保险。

  手机——成就了他的科技护线梦

  GPS定位、GIS地图、短信平台、数字化智能巡检系统……,说起这些冷冰冰的科技词汇,杨新镇自豪地晃了晃他手中的智能手机,“这些东西都可以用它轻松搞定。”是的,智能手机是杨新镇的又一致胜法宝。让我们看看杨新镇手机里经常用到的软件吧——

  GIS地图:这是一个只要打开地图就能找到管线的好工具。就连即将投入使用的新管线,也早已在他的手机GIS地图里“安了家”。打开地图,一条红线将管线清晰的标出,蓝线是人工巡查路线。有了它,巡线时从哪个路口进入、应该绕过哪个路口,都看得一清二楚。说起它的应用,还得益于一次偶然。一天,他在手机上查询电子地图时,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能把管线走向标注在卫星地图上,效果一定会更好。他立即着手对管线进行了卫星照片截图,并对截图进行拼接,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管道地图,通过在地图上进行标注,使管线周边的房屋地貌清晰地呈现出来。

  GPS定位平台:该平台能够定位每名巡线队员的巡查位置,极大地方便了人员调动。这个平台需要上百个定位点的精确标注,他一个路口挨着一个路口的进行,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记得在标注五号站附近一处重点路口时,他骑车来回100余公里,相当于从东营到广饶一个来回,大腿过度疲劳,整整一个星期酸痛难当。现在,这个功能在每名队员的手机里都有应用,这也是中队建立“巡线考核系统”的基础,有了它,每个班组的巡护轨迹有据可查,到位率一目了然,也使中队的绩效考核有据可依。

  通讯录:可别小瞧这个通讯录,据他说,这个通讯录里储存着千余个联系电话,都是与管线工作有关的,它们有违章占压建筑责任人的,有施工联系人的,还有管线周边单位的…… 如此多的电话,他是如何分辨的呢?为了方便记忆,他使用了“单位(地名)+姓名”方法,比如水泥厂胡师傅,经一路刘技术员。只要电话一来就能知道是谁,哪里的施工方打来的电话。做到只要搜寻地名就能找到,关键信息一查就有。这样能更快捷、迅速的掌握施工动态和管线信息。

  除了这些之外,他还经常用到短信、QQ、微信等等功能。一个小小的手机,承载了杨新镇的科技梦,爱琢磨的他,不放弃不抛弃,在科技护线的道路上奔跑着,一路向前……

  杨新镇,凭着他的三件法宝,尽心尽力得守护着他心热的管线。当鲜花和掌声来到他面前,让他向大家宣讲亲历的酸甜苦辣时,说起管线来滔滔不绝的他却开始有些打结了,说得最清晰最有力的,只有一句话:确实没有什么,我就是喜欢这项工作,在大家的支持下,我是越干越来劲!

责任编辑:玄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