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营频道 > 文化 > 正文

扎根荒原青春无悔

2016-03-23 09:0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东营3月23日讯(通讯员:李敏) 王希国是油田集输总厂东营采气队的队长。工作的9年里,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采气队长,安全生产天然气5000万方。他独创了一套气井数字化安全管理法,2015年被管理局评选为胜利油田十大“妙法实招”。

  作为一名技术员,就要像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6年,王希国一毕业就分配到了东营压气站担任工艺技术员。面对压气站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他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汲取着新鲜知识,并设计研发了以flash为链接平台的数字化档案查询系统。可正当他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纸调令却把他从技术密集型的压气站打到了荒郊野外的采气队。心里有说不出的憋屈,采气队不仅工作条件苦,而且自己专业不对口,一连好几天他都闷在宿舍里不出门。

  即使再不情愿,王希国还是硬着头皮去采气队报道了。58岁的老师傅陈维俊时任新兴站班长,当时新兴站正在进行新产能建设,老班长就像账房的先生般,每天跑到井口监督施工,管线铺到哪,他就记到哪,施工进程到哪,他就画到哪。老班长的认真为技术员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即使不熟悉新兴站的人也能根据他的笔记找到井位。这件事情深深的触动了王希国,“一位老师傅能如此用心的对待工作,我为什么不能?专业不对口,我可以学,知识永远为学习的人打开窗口”。

  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陌生的专业知识,王希国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把气层气生产、管道集输等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在小本上,一有时间就认真分析研究。下班回到宿舍,就一遍遍地翻看专业书籍,根据书上理论和师傅的指教对照井口设备一一验证,再标注到小本子上。一年下来,他记录了8个本子,上万条气井数据。为了掌握所有地下管线的走向,他从井站出发拿着探管仪一条条的查,只要地下有管线即使再难也要走过去。在探管仪信号模糊的并排管线处,王希国还要挖出管线一条条矫正数据。就这样历时近4个月,他跑遍了黄河南北的每个集气站,记录了地下绵延的269公里管线,整理出了近3万字的分析报告,详细记录了气井的井位、跨沟、偷盗气点等,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生产、独具采气特色的“气井巡检监控”制度。新制度通过实践,职工巡井巡线效率提高近33%,劳动强度下降约36%。2008年,王希国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历时六个月,对全队8座集配气站进行数据验证、图像收集、数据整理,建立一个全新的、以flash为链接井站数字化档案查询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不仅便于生产数据查阅、修改,也便于气井、集输管线的分析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

  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就要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

  记得刚到采气队时,老队长问了王希国这样一句话:“你知道采气队苦吗?你能受的了这个苦吗?”王希国回答的斩钉截铁,可当自己真的踏进采气队,才知道什么叫“苦”。东营采气队工作区域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井站分布在荒凉的黄河滩涂。新来的几届大学生都想各种办法调走了,大家也并不看好他,认为迟早有一天也会走了。可是,从那天开始他就在心底默默使劲,不干出个样,绝不离开采气队。

  选择采气队就相当于选择寂寞,整天与荒郊野外的气井和深埋地下的管线打交道。陈53井是东营采气队一口重要的生产气井,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工农关系,这口井一直迟迟未安装防盗箱,这严重威胁了气井的井控安全。趁着一天雪后,村民不便出门的时机,王希国带领抢险队员突击安装防盗箱。由于下了几天的大雪,土壤地面湿滑泥泞,工程车根本无法前行。他一声令下:“扛过去!”焊机300斤、乙炔瓶200斤,防盗箱六片铁皮每片300斤。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有点犯难。“我是队长,我先上”,这样的信念充盈了他整个大脑。王希国扛起柴油机抢先走了起来,沉重的采油机压得扁担吱呦吱呦直响,脚下也因为重量深深陷到了泥坑里。这些重家伙即使工程车都要轰足马力加大油门,他们就靠人拉肩扛,手拉不动了就背顶,绳子拉不动就拿撬杠,摔倒了爬起来,就这样艰难的爬过1公里的泥泞,又在瑟瑟寒风中组装了近6个多小时,圆满完成任务。

  如果说工作的苦可以忍受,可对老婆孩子王希国却充满了愧疚。自从当上队长,他没有陪伴她娘俩过一个春节。有时候供气任务紧张,可能连续7天都在岗上,每次回家儿子都缠着爸爸不放,直到睡着了还拽着他的衣角,因为他说怕一放手爸爸又走了。可说实话,王希国放不下儿子,可他更放不下那些气井,“既然气井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就要对它们负责!”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一座山一样勇于担当!

  东营采气队担负着东营市三县两区民用气以及工业用气,开井的调度令一下,那就是军令状!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职工没黑没白,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气井不能躺、管线不能漏。

  如果说单井管线是气井的毛细血管,那么外输管线就是大动脉。大动脉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下游用气安全和管网的压力。

  一次,陈气11站外输管线穿孔,碗口大的水泡“咕噜咕噜”的冒出水面。王希国一听神经就绷了起来,因为这就意味着整个利津县将全县停气。险情就是命令,王希国紧急协调井站放空,二话没说扎进了一米多深的水里。经过摸排,水下管线被挖掘机划出了一道50多公分的口子、防腐层完全破裂。他们连滚带爬在泥浆里筑起了一道土坝拦截芦苇荡内的水,利用抽水机将水排出,再围成操作坑抢修管线。经过连夜抢修恢复了外输管线,没有耽误利津县人民用气。当缓缓的气流声顺着管线流淌时,王希国内心无比的荣耀,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了。

  保供气,绝非是抢险这么简单,而是要让气井少生病、多供气。为了管好他们,王希国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琢磨出了气井要素管理法,将气井按照产气量、出水、出砂状况分成ABC类。在冬季气井生产中,按照他绘制的供气波谷图,列出气井开井梯队,合理调配开井周期,保证了供气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在他的带领下,东营采气队连续5年,超额完成供气计划,气井产出率达80%。

  这些年,油田越来越重视精细化管理,王希国也把它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在日常生产中,他发现岗位职工巡井质量高不高没人评价?如何提高巡井质量?这个问题困扰了王希国许久,一次他发现了一款价格便宜、便于携带的微相机,当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它应用到生产中呢?”这也是东营采气队数字化气井安全管理法的雏形。现在,巡井职工只有携带微相机、巡更棒才能完成一次巡检任务。微相机在井口拍摄高压管线、防盗箱、水套炉等6个关键点,所有照片汇集成图片库保证了巡检质量。巡更棒触碰井口巡更点记录巡检轨迹,每个月末统计巡更点数依次排序,奖优惩劣,激发了工作热情。他不仅解决了困扰了多年的生产难题,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法——数字化气井安全管理法。2015年,这个管理法被管理局评选为“妙法实招”。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王希国只是集输众多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更多的集输人长年累月扎根荒原、舍家撇业不畏艰难,吃苦耐劳是集输的共同品质,攻坚克难是集输的一致精神。无论岗位怎样变化,王希国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像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那里搬,为集输的明天贡献青春和力量。

责任编辑:玄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