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营频道 > 文化 > 正文

“工匠精神”撑起“中国创造”

2016-04-13 08:5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东营4月13日讯(通讯员:薄文军)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大成殿、河北赵州桥、巴黎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世界各地,那些见证了千年沧桑、经历了无数风雨而依旧巍然屹立的古老建筑设施,那些运转百年依旧驰而不息的机械设备,那些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工艺产品,无不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这些能工巧匠,有留下真名实姓的如李春,有被抽象化、箭垛化的如“鲁班”。而更多的则是千千万万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普通匠人。然而,无论有名无名,他们都有一个大写的称谓——工匠。他们都是苦心孤诣追求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在他们骨子里,无不凝聚着一种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良工易得,巧匠难求。”古人对“工”和“匠”的界定还是有些区别的,前者有类于技术工人,后者则更契合设计师、工程师的特点。而照我们今天的观察,良工、巧匠都属于稀缺资源,因为长期以来深植于建筑业、加工业、制造业,乃至更多行业从业人员基因中的“工匠精神”正在被稀释。

  在电脑控制、精密制造的后工业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并不偶然。因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尽管我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好的器具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就一项工程,必须用心、用力、用技术、用智慧、用精神。

  被中外古今所称道的“工匠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具备了讲质量、讲技术、讲细节、讲完美、讲良心、讲责任、讲担当的朴素意识。就是因为它引导人们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产品、爱惜自己的声誉、爱惜自己的事业、爱惜自己未必看得到的未来。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的名字可以忽略,我的产品必须过硬。”在他们那里,没有敷衍了事,没有得过且过,没有对产品最终归属问题的介意,只有发自内心的执著、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对职业道德、从业理念的永恒坚守。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有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而这要求他们在铸造产品之前,首先要铸造起自己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观念。因为一个喜欢过度宽容自己、放纵自己的人,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和工作要求严格,在他那里往往难以诞生真正的精品。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对工作、事业和生活的无限热爱。一个对工作、事业和生活没有信心、没有爱心的人,是无法圆满处理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的。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故事,在你心目中,你是正在“建设一座高楼大厦”,还是正在“垒砖”,这会影响你的工作和工程质量的。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有谦虚谨慎的作风、虚怀若谷的态度。尽管你比别人更了解你所做的工作,但你不能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刚愎自用。而要虚心听取业内业外的意见建议,要加强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交流沟通。要合理地将那些“眼高手低”的人所提出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想法吸纳进来。

  我们常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有人把这些当成了口头禅,当成了文字游戏,当成了大黑熊腋下的玉米棒子。其实,提“中国创造”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超越和放弃“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有坚实可靠的“中国制造”来支撑,而“中国制造”的灵魂就是“工匠精神”。只有“创造”没有“制造”,只有“大家风范”没有“工匠精神”,最终必然是流于纸上谈兵、华而不实。

  时代呼吁“工匠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做本行业的能工巧匠,做百年精品、千年精品的成就者。

责任编辑:玄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