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入海竞风流——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的“东营实践”

2020-11-03 10:03:00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城市嬗变精神不变:

  城美人更和,风雨兼程的每一步,都饱含精神的磨砺;风雨无阻的每一程,都饱含精神的激励

/

  鲁网11月3日讯 深秋的黄河入海口,神奇美丽。

  黄河与大海紧紧相拥、芦苇荡与蓝天相接,还有那像火烧、似朝霞的“红地毯”,翩然起舞的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鹭……

  这,都勾勒出黄河三角洲的美与奇,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东营的容颜。

  这,也是东营高质量发展恢弘画卷的剪影。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航向一经标定,航道无限广阔。

/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以“沿黄地市第一”的标准抢抓机遇、奋力奔跑,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C位”!

  “东营将切实担当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责任,抓住机遇搞好系统谋划,加快推进实施重点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大保护与东营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市委书记李宽端如是说。

  无论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种质资源保护,东八路、东三路、北二路及东营河一系列水系贯通、水循环利用和水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还是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发挥作用;无论是5G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还是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东营加快发展的每一秒,都让人心潮澎湃!

/

  秋日芦花飞雪。 张泉江 摄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两年前,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每一项都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前提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造福人民为根本指向,完全符合中央精神。

  格局决定结局。面对新时代赋予的全新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东营正以昂扬向上的状态,胼手胝足、宵衣旰食,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系统谋划顶格推动:

  “快”字当头,“深”字发力,“实”字推进,在实施国家战略中敢想敢干,勇争第一

  机遇面前,能否抓得住、用得好、干得好,需要方法的完善、作风的改进,更需要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升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书记李宽端迅速作出批示,安排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进行集中办公。

  自去年10月份开始,我市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跟进争取支持,推动我市规划纳入国家规划,让《规划》更多地涉及“东营元素”。

/

  去年以来,市委书记李宽端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规划内容。市领导先后20余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规划内容、带头谋划重大项目,积极向编写组反馈县区、部门单位对规划的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作为地级市,东营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古金钊告诉记者,我市平均每半个月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周到省发展改革委进行汇报争取,在沿黄地级市中是最积极的,争取了工作的主动。

/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邀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等专家团队,开展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补水等9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

  在规划编制中,我市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5+2+2”产业体系等10个领域共谋划提出230个重大工程,预计总投资额约7694.9亿元。研究筛选了28个项目,总投资380亿元,推荐申报了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备选库。 

  生态优先绿色打底: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国际湿地城市”实至名归

  徜徉在东营中心城区一个个湿地公园,“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美妙体会让人难忘:

  从金湖银河片区到东三路、东八路,再到北二路沿线,只见蓝天白云下,处处波光粼粼,白鹭翻飞,芦草萋萋,亲水平台和健身步道分布其中,成为市民晨练、出游、骑行、休闲的好地方。

  东营生态文明的美丽嬗变,背后是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也凝结着领导层和决策层的心血。

/

  近两年来,市委先后召开18次常委会会议、10次专题会议、5次深改委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市委书记李宽端多次进行专题调研,系统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措施。

  “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模式上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治水策略上坚持六水共治、系统治理、上下联动,在推进落实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

/

  11月1日,市委书记李宽端调研水环境治理工作并主持召开全市“两河”暨水环境治理专题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系统治理,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标准和水平。

  高位推动、系统推进,为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一举破解城市内涝问题;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成为现代湿地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区域;东三路、东八路湿地工程,成为东营市区重要的景观廊道……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为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是绿色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

/

  治水,为找回“遗失的美好”。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活水,“弹性”水系构建生态湿地。市委主要领导谋划实施的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蓄滞洪区总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总蓄洪能力4000万立方,有效解决中心城内涝问题,让水变得更富有“弹性”。不仅如此,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还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调解区域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

/

  亲水,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画卷。沿东八路一路北行,绿草如茵环绕着方塘、湖泊,道路两侧随风飘荡的芦苇丛中,水鸟如织。再到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这是距离城区最近的湿地项目,林荫小路、荷花池畔的观赏区以及观景岛的规划建设,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湿地和谐共存的关系。

  这两年,我市精明打造水环境、水生态。从高标准编制规划入手,我市坚持用生态的措施治理城市内涝,大力修复水生态,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和河道外生态补水,进一步改善了全市河道水系湖泊湿地生态。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开展空气异味整治,深度整治工业企业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作为和务实行动,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

  百鸟云集。张泉江 摄

  如何更好发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龙头作用,是东营市委一直深度思考、系统推进的问题。我市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黄河故道生态恢复实验项目,特别是实施自然保护区水系贯通项目,加快实现一张水网全覆盖,保护和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

  把主城区作为旅游度假区来打造。目前,我市5个湿地特色片区、9条湿地特色景观带串联起城区的大片湿地、水系、湖泊、水库,不仅是城市的靓丽名片,更是市民家门口的休闲乐园。 

  动能转换驱动发展:

  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构建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既“无中生有”、又“有中出新”,坚持转型不是转产,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下步发展,是东营经济发展的逻辑。

/

  石油之城,生态之城。 张泉江 摄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我市立足资源产业优势,聚焦“5+2+2”产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培育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着力构建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

  从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到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从年产230万吨PTA项目到中日(东营)精细化工产业园,从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到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加快推进,迸发新活力;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激活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和目标问题导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使项目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共识。特别是通过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召开“3+N”重点项目会商会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N”例会,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为继续端稳端好优势传统产业这碗饭,技术改造是东营的战略选择。我市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们运用AI技术,对平台管理的近900辆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全面管理、数据分析,不仅降低了运输风险,而且掌握了海量行业数据,进一步服务客户、开拓市场。”山东小海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常旭说,“危品汇”危化物流可视平台的应用,为行业提供综合危化品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了良好综合效益。

  东营靠工业起家,靠工业发展,未来更要靠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跨越突破。近年来,我市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初见成效,一批企业通过加强企业内网改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集成创新应用,提升了综合效益。

  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去年以来,东营谋划推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围绕“5+2+2”产业体系,突出行业领军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点,抓好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目前,东营正加快完善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优势产业领域创新应用。 

  文明力量魅力东营: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用情讲好“东营故事”、传承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在挖掘弘扬黄河文化上,东营优势突出、使命光荣。

/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孙子文化旅游节、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这些富有黄河口地域特色的节会活动,以及摄影展、美食季、啤酒美食节等独具东营文化特色的文化美食盛宴,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今年5月中旬,由来自山东各地市的350余辆车、1200余名游客组成的“山东人游山东暨山东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首发团”畅游东营:品东营美食,了解黄河文化,游览“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世界级旅游资源。

  游客流连忘返、纷纷点赞,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的最直接成果体现。今年5月份,我市推出了9条精品旅游线路、11项旅游产品和四大惠民政策,并发布“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为自驾游团队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优惠政策、精彩活动和良好服务。

/

  这是我市讲好“东营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的缩影。“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我市立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着眼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照这一目标,我市研究制定了“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为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游胜地,向世界展示我国大江大河三角洲文明的标志地。

  文化建设为东营倍增文明底色。去年3月,我市以优异成绩创建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民读书节、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实施吕剧振兴工程,一项项文化活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魅力,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前列。

  开展发现最美东营人活动,选树道德模范,开展评选身边好人活动……都是东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新时代东营精神,引导全市人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共同奋斗、努力拼搏。

/

  目前,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40.9万人,志愿者队伍1968支,完成活动数20.4万次;今年1至7月,我市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45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8万场次,服务群众74.4万人次。

/

  江河奔腾不息,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汗水挥洒不止,爬坡艰难处更显豪迈。

  实施国家战略,东营人使命在肩、一往无前。

  一个更加美丽、更具活力的东营,正向我们走来!(东营日报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陈吉全